热线电话

实时新闻

注意!中国式非遗与旅游新融合模式!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18日  阅读次数:   次

是的,我们有责任为这文明国度做出贡献。

前人一首《洛神赋》,幻化为虚拟世界里的一场游戏梦;

古人的飞花令,打开通未来时空之门。

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感受东方文化的感官复兴!

2024年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报告指出深入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完善网络综合治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关键词:政府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融合、非遗旅游

【正 文】

一、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背景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种类丰富,数量庞大,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的数据,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共计155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统计,共计3610个子项。目前,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共43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共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自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起全面启动。

政府近年还出台了促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如《“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等。

二、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模式

(一)开发模式

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由于其特殊性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与旅游融合的方式各不相同。

总体来说,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等适宜产业化的非遗,更适合采用生产性保护基地模式;而传统戏剧、传统舞蹈等表演艺术类非遗以及民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则更容易融入旅游节庆活动。此外,博物馆和非遗特色小镇则可以综合展示不同类型的非遗,成为非遗旅游开发的重要模式。在不同的发展模式下,可能会出现相似类型的非遗旅游产品。

非遗旅游节庆模式: 这是一种动态展示地域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盛会,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表演和体验等旅游活动,既集中传播非遗文化,又丰富了人们的旅游消费。

博物馆展陈模式:这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和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特别是将那些濒临灭绝但具有重要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非遗项目全景式地展示出来,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该模式通过导游讲解、图文展示、影音资料以及现代数字技术等手段,全方位展示非遗,满足现代游客对文化旅游的需求。

生产性保护基地模式: 这是一种有效实现非遗保护并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方式,适用于宜产业化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类非遗。该模式通过生产、流通和销售等手段,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文旅产品,从而获得经济效益。一般来说,这种模式会建立专门的非遗展示和传习基地,并发展工业旅游,使游客可以亲眼目睹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同时,专门开辟非遗展区或博物馆,通过历史图片、工具实物和场景再现等形式,让游客了解传统工艺的深厚文化内涵,并提供能亲手参与制作的体验项目。

非遗特色小镇模式: 这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将非遗作为核心吸引力,通过创意设计、旅游服务和文化体验等方式,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不管是依靠某一特色非遗产业发展形成的特色小镇,还是集聚当地非遗资源发展起来的特色小镇,都注重对当地非遗文化的挖掘,并形成适宜游客参与、体验和消费的产品,如餐饮、酒店与民宿、购物、展览、工艺体验、演艺等,从而推动当地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二)运营模式

非遗与旅游融合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其中传承人、企业、消费者和专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合作促使了不同的非遗旅游运营模式的产生。

1.传承人独立开发模式: 传承人自行开发非遗旅游产品,需具备综合能力,如土布服装品牌小巷三寻的创办人郑芬兰。

2.传承人与企业合作模式: 传承人与企业合作生产非遗旅游产品,企业推动产品创新,如庆阳香包绣制传承人与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合作。

3.传承人与非政府组织(NGO)合作模式:NGO整合资源支持非遗保护和开发,如“东仓计划”团队在广东的非遗旅游发展中的合作。

4.高校参与合作模式: 高校与传承人合作开发非遗旅游产品,如清华大学与哈密地区合作建设的传统工艺工作站。

【观 点】

要实现非遗与旅游的有效融合,关键在于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技艺可以延续,但呈现形式必须具有新意,同时避免过度商业与同质化。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并非简单地将文化植入旅游活动中,而应该在融合过程中进行现代表达,做好传播工作至关重要。

一、加强文化挖掘与社会合作

在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中,我们要牢记“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促进发展”的原则,这意味着要找准非遗与旅游之间的契合点和联结处。首先,深入研究非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社会背景和内在价值至关重要,这是我们加强文化挖掘的基础。要建立起翔实的档案资料和数据库,确保非遗得以真实、完整地记录和保存。其次,与社区的合作至关重要。非遗的保护传承通常与特定社区密切相关,因此与当地居民、传承人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是非遗旅游发展的关键。最后,与教育、科研机构的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们可以在非遗旅游产品的研发设计中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同时通过开展非遗旅游讲座、培训等方式,提升非遗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共同推动非遗旅游的发展。

二、科技赋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现代科技为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机遇。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我们可以创造出身临其境的非遗体验,从而推动非遗旅游产品的创新。此外,在线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和电商平台也为非遗旅游营销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便利。通过这些平台,我们可以向公众展示非遗项目的魅力,吸引更多人参与非遗之旅。

三、推动系统保护与融合共生

要实现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共生,我们必须牢记以系统性原则认识非遗的重要性。非遗作为整体要得到全面关注和保护,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旅游景点的一部分。因此,非遗旅游利益相关主体应树立非遗系统性保护与开发的意识,共同努力推动非遗与旅游的良性发展。

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道路上,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投身需要各方力量的支持,以形成发展合力。

附: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示范基地”征集令

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三农决策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报告》蓝皮书课题组、乡村振兴研究院、《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网》、和美幸福乡村(北京)建设有限公司等相关媒体和行业组织单位,启动实施《乡村振兴赋能计划(2023—2025年)》,创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基地,广泛宣传各地的文明风尚、产业发展、和美乡村等典型经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赋能。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同心温暖工程基金会理事长马培华,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辜胜阻,十四届全国人大常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王刚,国务院参事、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农业农村部国家首席兽医师(官)李金祥,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张天佐,原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原农业部副部长、全国乡村文化产业创新联盟主席刘坚,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原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张玉香,原农业部总农艺师、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会长孙中华,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林草局原副局长刘东生等领导现场致辞,并对乡村振兴品牌节作出重要批示。

  展乡村振兴壮丽风采,聚农业强国澎湃力量!为进一步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展示各地“五好两宜”和美乡村示范基地的建设成效和崭新风貌,开展第三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示范基地”征集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五好两宜”为基本标准,开展以“富裕、生态、美丽、健康、智慧、平安、文明和奋进乡村”为重点内容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示范基地”第三次征集活动,结合联合编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评价标准》,推进中国式“三农”现代化协调发展,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二、征集对象和条件

  以县区级单位为征集对象。

  围绕“规划好、建设好、环境好、经营好、乡风好、宜居宜业”的“五好两宜”的目标,强化规划引领,统筹资源要素,动员各方力量,积极探索“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示范基地”建设有效途径。

(一)党建引领

(二)产业兴旺

(三)生态优美

(四)治理有效

(五)特色显著

三、征集方式

  本次宣传征集活动面向全国,采用推荐与自荐两种方式。

(一)单位推荐征集

  各省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各市县人民政府或组成部门、中央新闻单位及其所属部门、全国及地方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团体可以推荐本行政区域内、联系报道过、服务范围内的示范基地。

(二)自荐征集

  可以通过自荐方式参与征集。

四、征集资料

一)文字材料

1.填写《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示范基地推荐(或自荐)表》,推荐单位需标明并盖章。

2.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示范基地推荐(或自荐)材料一份(通讯体裁,600字左右,适合对外宣传),可额外附加文字材料。

(二)图片资料

1.展示乡村产业、环境、人文、生活现状的图片一组(5-10张);

2.反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示范基地建设过程的图片一组(5-10张);

3.作品不限拍摄设备(手机、相机均可),JPG格式,每幅作品应大于2M,不超过10M。

(三)视频资料

自主选报,时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MP4格式,清晰度不低于720P。电子版请于2024年3月31日前,发送到《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网》指定邮箱13801221307@139.com。推荐表加盖公章后发送电子版。上述资料必须真实,不得虚构和夸大。

五、征集程序

1.登记初审

2.组织初选

3.复核确定

4.发布宣传

六、联系方式

申报负责人:韩主任

电话:13801221307

邮箱:13801221307@139.com

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网》

和美幸福乡村(北京)建设有限公司

2024年2月3日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示范基地推荐(或自荐)表

申报名称

请填写单位名称

单位性质

单选

£政府机关 £科研单位 £事业单位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外资企业 £军队系统 £个人 £其他

申报类别

 

£产业振兴典型案例

£人才振兴典型案例

£文化振兴典型案例

£生态振兴典型案例

£组织振兴典型案例

£社会责任典型案例

£品牌兴农典型案例

£科技强农典型案例

£名企助农典型案例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示范基地

单选,最终类别可能以实际情况调整。

单位负责人

姓名


职务/职称


联系人

姓名


联系电话

需电话畅通以便核实信息

通讯地址


推介词

25字以内,一句话概括推介案例。品牌兴农典型案例请提及品牌名称。用于乡村振兴品牌节及案例汇编,请慎重对待。参考:培育莱阳味道千亿集群,探索业兴民富莱阳路径

推介官


案例简介

请以【申报名称】为对象进行填写。

1000字以内,是专家推介评审及案例汇编的重要参考。

建议从案例背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创新思路和创新做法等方面进行填写。

案例图片

1-3张,请确保图片高清且无侵权情况。企业可上传一张高清版logo图片。

单位声明及

授权书

本单位/本人,蓝字请替换申请参加《乡村振兴赋能计划》典型案例征集活动。承诺合法有效存续,提交的信息资料真实无误。保证参加活动期间无违反公序良俗行为、无违法犯罪行为。

授权人:本单位/本人,蓝字请替换,授权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为被授权人,享有相应著作权的图片(以下简称授权作品),授权事项如下:

1.授权权利及授权内容:

授权人授权被授权人将授权作品用于被授权人所拍摄的影视、视听节目、网络节目中;将授权作品用于被授权人或者被授权人关联主体的网站中;将授权作品用于被授权人自行或联合第三方的出版物、刊物中;以其他合理且符合行业惯例的使用方式使用授权作品。

2.授权期限和授权地域范围:

授权期限为永久,授权地域范围为全世界。本款约定是指仅在本授权书约定的范围内,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可以永远在全世界使用授权作品制作节目、出版物,也可以将含有授权作品的节目、出版物在全世界范围内永久进行发行(如在网络或者境内、境外的电视台播出),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授权人同意,被授权人就上述其拍摄或制作的影视节目、视听节目、网络节目、出版物、刊物等享有完整的著作权,有权自由使用并处分上述影视节目、视听节目、网络节目、出版物、刊物等。

授权人保证享有充分完整的权利向被授权人进行上述授权,保证授权内容不存在违反国家法律规定或者侵犯第三方合法权益的情况。如存在上述情况,授权人将独立承担相应责任,如因此给被授权人造成损失的,授权人应负责赔偿。

特此授权。

申报单位/授权人:申报单位/个人,蓝字请替换

                                 签章:           

2024      

推荐单位

县处级以上单位或本地农业主管部门

单位联系人

姓名


联系电话


职务/职称


推荐意见

上述材料完整有效,符合本次征集活动申报条件,特此推荐!

推荐单位:县处级单位以上或本地农业主管部门,蓝字请替换

签章:           

2024      

申报步骤:填写表内信息及盖章后扫描为PDF电子版,将此表的WORD版本及PDF版本上传到申报入口页面,文件命名方式:【申报奖项名称+单位名称】。